标题: 《淄博市“十四五”数字强市建设规划》《淄博市数字基础设施发展规划》评估报告
索引号: 11370300MB28560647/2023-None 文号:
发文日期: 2023-09-28 发布机构: 淄博市大数据局

《淄博市“十四五”数字强市建设规划》《淄博市数字基础设施发展规划》评估报告

发布日期:2023-09-28
  • 字号:
  • |
  • 打印

《淄博市“十四五”数字强市建设规划》《淄博市数字基础设施发展规划》评估报告

 

一、评估工作基本情况

2022年4月,我市印发了《淄博市“十四五”数字强市建设规划》《淄博市数字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提出以促进“资源整合、平台共享、数据互通、业务协同”为抓手, 构建“四统一、四应用”的数字强市总体架构,构建“泛在连接、高效协同、全域感知、智能融合、安全可信”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打造数字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改革创新、理念创新的数字化标杆城市。为推动规划贯彻落实,以数字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名义印发了《淄博市“十四五”数字强市建设规划》《淄博市数字基础设施发展规划》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分工,建立调度机制,确保各项任务按时序推进。

为发挥重大行政决策的引领作用,为下一步数字强市建设提供指导,2023年7月—9月,市大数据局组织开展了《淄博市“十四五”数字强市建设规划》《淄博市数字基础设施发展规划》评估工作,全面调度各领域各部门数字强市任务落实情况,围绕建设现状、短板弱项、下步打算等开展研究分析,形成《淄博市“十四五”数字强市建设规划》《淄博市数字基础设施发展规划》评估报告。

二、评估内容

《淄博市“十四五”数字强市建设规划》《淄博市数字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是我市“十四五”时期城市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规划实施以来,各部门立足实际,稳步推进各领域数字化建设任务落实,数字基建、数字政府、数字治理、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生态等建设已取得良好成效。

(一)数字支撑方面。建设高速泛在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宽带网络在医院、学校等重点场所全覆盖,累计建成5G基站8705个,数据中心12个,标准机架总数超过3万个,政务云网及重点商业网站完成IPv6部署应用,建成全市统一的物联网平台。建设集约智能融合基础设施,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城区燃气、供热管线实现智能化监测管理,累计建设充电桩20000个推动国家“双智”试点城市建设,山东省智能汽车制造业创新中心获批全省唯一一家智能汽车领域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博山、桓台氢能源产业集群,推动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建设,累计推广200辆燃料电池公交车。建成淄博市城市“一张蓝图”,集成共享时空基础信息多维多尺度信息模型数据和城市感知数据,构建城市时空底座。围绕“汇聚、融合、赋能”三个环节,完善全市视频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整合公安、交通、应急、环保、教育、医疗、金融等部门18万路视频资源。健全省市县三级大数据体系,不断完善市人口、法人、电子证照基础数据库,梳理发布政务数据资源目录6812个,归集145类电子证照,全市数据共享率达到90%。

(二)数字政府方面。推动市、县、镇三级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爱山东”政务服务平台,推动2000余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掌上办”,推出齐农云、淄惠企、法制淄博、无感智办、淄博烧烤等特色应用场景,打造新生儿出生、入园、入学、军人退役等“一件事”应用场景,深入践行“无证明”理念,推进政务服务材料“免提交”、信息“免填写”,企业群众办事材料精简三分之一,办事效率提高40%。推进政务“智慧大厅”建设,设置智慧导办台,上线“统一排队系统”“统一预约系统”,全方位提升群众办事效率和体验。实现协同办公系统的市县镇办村居四级全域覆盖,日均访问量达5.8万人次,公文办理流转时长压减80%以上。加快推广“山东通”平台应用,注册用户已达7万余人,覆盖了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中央驻淄单位、国有企业、高校、村居、网格员等人群,接入96个系统,178个应用模块,日均访问量达80万次。上线数字机关应用平台完成54个市直部门523个事项区县261个部门2237事项梳理。大力推进“互联网+监管”工作,市级监管事项覆盖率达到50.63%,区县监管事项覆盖率达到45.03%,全市监管行为入库数共计23.7万条。构建“事前信用承诺和核查、事中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事后联合奖惩和信用修复”全流程的信用监管制度,形成信用承诺信息及履约践诺情况信息239.5万条,公共信用综合评价信息1255982条,联合奖惩案例33327个,累计帮助企业完成信用修复2600余条,完成信用信息异议处理700余条。推动涉企信息归集公示工作,强化信用监管,2023年度全市共归集行政许可信息42833条,列全省第二,行政处罚信息3404条,列全省第六,抽查检查信息28935条,列全省第四。

(三)数字治理方面。建设“一网统揽”综合慧治主平台(城市大脑),建成防汛抗旱、城市管理、安全生产、交通运输等19大领域72个专题场景,基本实现“一屏全观、一图感知、一网联通、一体联动”。不断夯实网格数据底板,已比对录入网格信息7691条、网格队伍10754人,小区信息6565条,楼栋信息76.9万余栋,房屋信息221万余座,实有住户信息398万余人。全面完成智慧安防小区全建设任务,全市城市小区1190个全部建成智慧安防小区,并全部实现联入公安网。建成淄博市“一网统管”智慧应急平台,包括应急指挥中心主屏界面、应急业务融合支撑平台、应急救援系统、监督执法和风险排查系统、辅助决策系统、信息发布、综合管理、预案管理等多个专题模块。建成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涵盖五大长效运行机制、8个子系统和17个行业特色应用。建设态环境指挥平台,整合污染源在线监测、智能用电监控等12个业务系统数据,接入监测点位18547处,每日交汇数据量40余万条。建成“6+1(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河湖长制、城乡供水、工程运管、水政务+综合平台)智慧水利平台,实现水利管理“可看、可算、可调、可查”,2022年全省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水利工程数字化标准化运行管理的“淄博样本”在全省推广。建成公交车车载监控系统并在3152台公交车推广应用,实现对驾驶员和车辆的自动化安全检查,安装63块公交电子站牌。建成交通运输综合信息平台融合80余个交通运输行业场景,143个数据指标建成智慧工地监管平台。

(四)数字经济方面。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支持MEMS研究院等加强集成电路关键材料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突破,高新区成功入选2023年中国MEMS传感器十大园区,与清华大学、中科院半导体所等知名院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建设了6英寸MEMS研发制造平台、国家高新区MEMS研究院等。与济南超算达成合作协议,注册成立淄博产业算力中心,积极开展产业算力算法研究和引用。挂牌成立我市数据应用联盟,征集数字企业60余家,金融机构20余家。深入实施“工赋淄博”行动,引入国家级“双跨”平台—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淄博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推广中心,搭建全球首条智能5G+大规模定制虚实融合示范验证平台,建成全国首个水泥工业大脑、首个电机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首个窑炉数字大脑、首个5G智慧炼厂,13个平台入选省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累计培育典型应用场景85个,2家企业入选省工业设备上云标杆企业,6个企业入选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1个项目入选省“5G+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13个项目入选省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16个项目获得全国“绽放杯”5G应用大赛奖项。建设全市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一张图”,整合自然资源、农田建设、农业生产、市场行情、农业经营主体等基础数据,构建“时空云图、知识图谱、全景画像、智能决策、监测预警、市场行情、智能报告”等专题应用,已采集数据32亿余条。加快智慧农业建设,全市建成数字田园30家、数字果园10家、数字牧场10家、数字车间20家,发布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应用场景案例30个,评审认定智慧农业应用基地24家,培育涉农电商领军企业13家。加快建设阿里数字农业产业中心,已完成投资10亿元,建成生产仓4个、商业综合体8个,2号仓预制菜加工车间、3号仓牛肉加工车间已全面投产。加快发展直播电商,举办“抖音电商·淄博陶琉产业带招商培训会”“汇聚齐品、云逛淄博”“抖in域见好货·淄博好物季”等特色直播活动,2023年1-5月份,全市在头部平台直播场次4.8万场。搭建中国(淄博)跨境电子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与海关、税务、外管、金融机构等部门互联互通,平台入驻企业已达89家,实现报关进出口业务4337单。谋划实施文旅重点项目66个,项目开工率达到87.88%,投资完成率达到50.7%。成立淄博氢能产业商会,策划实施 12个新能源制造业重点培育项目和9个氢能产业链重点项目。推进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建设,建成运营干支衔接物流园区3个、公共配送中心5个。支持万象汇、吾悦广场等主城区商圈申报省级智慧商圈建设试点。

(五)数字社会方面。推广应用淄博市新一代“智慧人社”服务平台,上线159件事项、215个功能,实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打造 “一号通用、一码通行、一生服务、一体支撑、一网共享”服务居民全生命周期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淄博模式”,“健康淄博”微信公众号接受医疗健康服务的群众达400多万人,电子健康卡累计发放约454.2万张。建成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立基础资源、全员人口、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四大资源库,为全市全民医疗健康服务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建设慧养老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全市养老服务领域的一体化规范管理、一体化资源配置、一体化数据共享、一体化协调联动。加快数字校园建设,全市数字校园覆盖率达到100%。打造“城市书房+”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成41家高颜值、高品质的城市书房,配备各类图书29.84万册,接待读者数量超180万人。构建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的文旅宣传推广体系,精准推介齐文化、陶琉、丝绸、非遗、美食等文旅资源。推进“民生一卡一码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15230项业务实现“民生一卡通”“亮证”使用,发放各类民生待遇、补助450亿元,打造预约就诊、刷卡借书、刷卡乘车等一系列应用场景。推动智慧社区科学分类建设,建成112个智慧社区,5个社区争创省级标杆型智慧社区。建成淄博市智慧村居管理平台并全面应用,提供“人、地、事、物、情、组织”等全要素信息的常态化管理与服务。

(六)数字生态方面。制定《淄博市大数据局公共数据开放指南》《淄博市公共数据开放2023年度工作要点》《开放平台功能优化方案》及《淄博市公共数据开放技术规范》等规范文件,推动我市数据开放工作有序进行,公共数据开放率达到71%。制定《淄博市公共数据管理办法》,规范全市公共数据归集、存储、加工、传输、共享、开放、利用等数据处理活动。制定《淄博市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管理办法》,完善数据授权运营、部门协同监管等环节,探索符合我市实际的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路径,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举办淄博市数据应用大赛,聚焦政务服务、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方面的重点、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征集大数据创新应用场景163个。全市企业服务云平台,构建“一企一档一画像”,实现涉企服务“一网通办”、惠企政策精准推送、政策兑现直达快享,惠及10余万户活跃企业。构建统一安全保障体系,在全省率先制定印发淄博市网络安全事件通报追究办法,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压实网络安全主体责任。依托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对全市1.5万余个ICP备案网站、系统实施常态化监测、分析

三、存在问题

从评估结果来看,数字强市建设主要存在以下短板弱项:一是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区信息共享程度需进一步加强;二是需求侧动力不足,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缺乏健全机制。三是财政资金压力较大,需加力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四是网络安全仍然面临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

四、打算建议

一是聚力打造泛在互联的数字支撑新体系。推动云、网、端、数据一体化建设,有序推动政务数据纵向融合共享、横向汇聚归集应用。推进5G、千兆宽带、物联网、智能充电桩、智慧杆柱等深度覆盖,构建“泛在连接、高效协同、全域感知、智能融合、安全可信”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统筹数据中心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建设,支持山东爱特云翔大数据产业园等数据中心建设提升,加快建设中国北方AI算力创新中心,争创省级新型数据中心试点,打造高技术、高算力、高能效、高安全的算力资源高地。

二是聚力打造协同高效的数字政府新模式加强“山东通”平台普及应用,实现市县镇三级机关线上办文全覆盖。充分发挥数字机关综合平台作用,深入推动机关运行流程再造,用“数据链”提升“业务链”,实现“流程可见、结果可期、闭环可查、责任可溯”。健全运行机制,推动单部门“一件事”掌上办,复杂长链条事项“并联办”,实现各级机关核心业务事项全流程“网上办、掌上办”,打造一批机关高频事项“一件事”一链应用和重点领域多跨协同应用。

三是聚力打造精细智能的数字治理新格局建设集综合指挥调度、数据汇聚应用、风险防范预警、事件应对处置、服务科学决策等功能的智慧淄博一体化指挥中心,建立贯通“城市大脑”和“基层细胞”的城市治理体系,依托视频监控、融合通信、AI等能力支撑,完善数据归集、城市感知等能力,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效能。聚焦预警预测、融合分析,打造一体化“能力服务超市”,推出一批“高效处置一件事”场景,推动城市大脑从“能用”向“好用”提升,助力社会治理现代化、精准化。

四是聚力打造融合创新的数字经济新活力。依托我市数据应用联盟,整合数据产业链上下游及投融资、产业园区、科研院所等资源,促进成员单位间的协作、创新与联动。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平台经济,推动企业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构建“产业+配套、平台+生态、技术+赋能”的数字产业生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谋划实施一批工业互联网、5G应用、绿色能源、数字农业、电子商务、智慧物流等重点项目,助力工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五是聚力打造普惠便捷的数字惠民新场景深入推广“爱山东”,实现线上线下多渠道业务协同和服务融合,让企业、群众办事少跑腿、更省心。全面推行政务服务“四个一”工程,推出一系列“无感智办”政务服务,打造一批“高效办成一件事”场景。以无证明理念推进数据赋能,推动部门电子“证”“照”“卡”“码”互通融合,打造一系列“一码服务”场景。深化新型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力争7个试点区县全部通过评估验收,年内新建不少于75个智慧社区,打造多方互动、智慧共享的数字生活体验和“15分钟生活圈”。

六是聚力打造充满活力的数字发展新生态。充分挖掘释放数据融合应用价值,鼓励大数据应用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流,建立经营机构、投资者、交易服务机构、监管机构、研究机构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全市一体化数据要素市场体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提供精准招商、创新创业、科技金融、惠企政策、项目审批、技术开发、企业报税、人才服务、知识产权交易等一站式服务。推进“政产学研金服用”联动,构建“政策+平台+服务+人才”四轮驱动的创业扶持体系。